期刊简介
本刊是心血管病学专业性医学杂志,也是介绍国内和国外心血病学及有关学科最新进展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不断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学术水平,以实用为主,面向临床,为临床医师服务放在首位,并为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研、科学和医学院师生服务。有综述、译文(节译、文摘)讲座、述评、编译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医师及防治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参考,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尤为适宜。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393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187/R
邮发代号: 62-165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80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228.00
杂志荣誉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 主管单位: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3934
- 国内刊号:51-1187/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胎儿心律失常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讨论了胎儿心律失常发生胎儿水肿的机制,及胎儿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这一部分将着重讲述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策略.1胎儿心律失常的治疗通过胎儿心律失常的简单诊断和处理技术还不足以正确判断抗心律失常治疗对母亲和胎儿潜在的危害.......
作者:乔莉娜 刊期: 2005- 06
-
老年心力衰竭的处理
心力衰竭(HF)是导致成年人住院常见的内科问题,此外老年与中年HF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别.1发病机制随年龄增长,整个心血管系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心血管储备能力明显下降,此外,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CAD)发病率明显上升,容易诱发HF.......
作者:徐双燕;张常红 刊期: 2005- 06
-
胎儿心律失常第一部分
胎儿心律不齐常给准父母和产科医生带来极大的忧虑.这种忧虑常超过其本身生理学和临床的重要性.回顾我们过去10多年的临床经验,约50%因心律失常就诊的胎儿是正常的窦性心律;剩下的绝大多数是孤立的室上性期前收缩;只有不到10%是有临床意义的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
作者:乔莉娜 刊期: 2005- 06
-
贫血与心力衰竭
尽管给予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仍然常伴有运动耐量下降和虚弱无力.长期以来,已认识到这是由于心输出量下降和肺充血所致.CHF患者初心功能不全发生后的短期和长期其他重要病理生理紊乱包括:神经体液激活、细胞因子释放、骨骼肌和周围血管的营养变化,以及反射控制系统紊乱.......
作者:康力 刊期: 2005- 06
-
心力衰竭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
慢性心力衰竭(CHF)不良的长期预后仍然是全世界主要健康问题.虽然目前已有大量治疗策略,但对其病情分级的办法仍然较少.临床常用的NYHA分级、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脏闪烁显像、心肺运动试验和血流动力学检测等方法虽然能评估心力衰竭(HF)的程度,然而,观察者间常存在不同的解释.......
作者:何莉 刊期: 2005- 06
动态资讯
- 1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合并症的防治——解析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
- 2 心脏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3 腺苷及其受体介导的药理性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 4 希氏-浦肯野系统和室性心律失常
- 5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 6 曲美他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7 Apelin 系统与心血管疾病
- 8 多发性骨髓瘤的心脏损害
- 9 028 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降压疗效:比较哦美沙坦、氯沙坦、缬沙坦及伊贝沙坦
- 10 普伐他汀对高胆固醇中年男性住院患者的影响
- 11 不同类型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的左心室功能状态
- 12 026 左室肥厚高血压患者左束支阻滞与左室构造和功能的关系
- 13 心电图运动试验恢复期ST段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 14 正五聚蛋白3与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 15 CIBIS-Ⅱ试验的post-hoc分析: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的影响
- 16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及血糖管理
- 17 下肢慢性缺血的治疗进展
- 18 心脏瓣膜病的内科处理
- 19 心肌钙蛋白T对肺动脉栓塞患者预后评价
- 2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