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心血管病学专业性医学杂志,也是介绍国内和国外心血病学及有关学科最新进展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不断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学术水平,以实用为主,面向临床,为临床医师服务放在首位,并为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研、科学和医学院师生服务。有综述、译文(节译、文摘)讲座、述评、编译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医师及防治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参考,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尤为适宜。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393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187/R

邮发代号: 62-165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80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228.00

杂志荣誉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 杂志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 主管单位: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3934
  • 国内刊号:51-1187/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2001年第1期文章
  • 三甲氧苄嗪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三甲氧苄嗪[又称心康宁、曲美它嗪,Trimetazidine(TMZ)]早由Schmitt报道[1]其药理学特性,属于抗心绞痛类药物。Mody等[2]研究表明,与其它抗心绞痛药物相比,其显著特点是不引起或引起极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但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细胞保护剂[3]。本文综述近年来三甲氧苄嗪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作者:梅运清;龙村;程邦昌 刊期: 2001- 01

  • 西拉普利治疗高血压:对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善和临床疗效

    动脉压持续升高引起阻力血管的增厚和狭窄,这种适应性变化的重要的后果即是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这也是高血压病主要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也发生改变;它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血管壁的这种适应性改变开始只是局部适度的,以后则逐步成为病理性的,而压力增加-适应性反应-进一步压力增加更多适应反应,则形成恶性循环,终导致病理性改变和靶器官的损害和衰竭。因此,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目的......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1- 01

  • 影响心率变异因素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师和电生理学家早在1933年就注意到,健康人在静息状态下呈现R-R间期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呼吸、体位、压力感受器和温度调节的影响,并证实是通过影响交感和迷走神经活动来改变R-R间期的周期性,正常人交感-迷走神经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达到动态平衡,使成年人心率保持在60~100bpm,任何兴奋交感神经,减低迷走神经张力,抑制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都可使R-R间期周期性变化减......

    作者:候月梅;华泽惠;汪师贞 刊期: 2001- 01

  • 细胞连接通讯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心血管病的重要发展原因。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各种因素和细胞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AS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机体内细胞之间主要存在着两种通讯方式,即通过释放信使物质执行远距离联络的体液性信息联系和通过相邻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gapjunction)交换信息的接触介导信息联系。血管壁各细胞之间通过这两种方式......

    作者:梁玉佳;曾智 刊期: 2001- 01

  • 血管内皮细胞与冠脉侧枝循环

    自1980年Furchgott等[1]发现内皮细胞释放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以来,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新热点。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在血管调节和血管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维持着血管张力和器官血流调节。当组织缺血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在参与......

    作者:肖延龄;杜元灏;石学敏 刊期: 2001- 01

  • 心电图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临床价值

    利用心电图改变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血管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基层医院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直接利用心电图来初步判定AMI病人梗死相关血管,而且对于AMI病人的临床治疗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本文将对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马会利;陈纪林 刊期: 2001- 01

  • CK结合DSE评价冠心病室壁运动的研究进展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由于其对诊断冠心病(CHD)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正广泛应用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包括冠脉病变范图、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价、存活心肌的识别以及PTC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的判断等。彩色室壁动力(ColorKinesis;CK)分析技术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实时和定量分析室壁运动的新技术,本文对cK结合DSE评价冠心病室壁运动的原理、操作、......

    作者:顾翔;陆凤翔 刊期: 2001- 01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常见心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反映活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是循环内皮细胞,肝素等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引发血栓形成是许多心血管痰病的病理基础。......

    作者:方宏;冯义柏 刊期: 2001- 01

  • 心力衰竭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时较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早)或成对室早发生率87%,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45%[1]。慢性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如何是人们研究的焦点。慢性心衰心源性猝死率很高,占其总死亡率的50%~60%。防治慢性心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确切降低心源性猝死率,还有待于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本文旨在从“机械-电反馈”,心肌微小纤维化所引起的“电负荷......

    作者:瞿龙;黄德嘉 刊期: 2001- 01

  • 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肌细胞凋亡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极为严重而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其患病率高,死亡率大,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为此CHF发病机制的研究再次成为CHF的研究重点。CHF时神经内分泌常有过度激活,从而加剧心室重塑和促进CHF恶化[1],并且CHF的心脏中存在着心肌细胞凋亡[2]。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肌细胞凋亡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神经内分泌激活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原发的心肌损害引起心肌功能......

    作者:张义江;黄德嘉 刊期: 200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