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心血管病学专业性医学杂志,也是介绍国内和国外心血病学及有关学科最新进展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不断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学术水平,以实用为主,面向临床,为临床医师服务放在首位,并为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研、科学和医学院师生服务。有综述、译文(节译、文摘)讲座、述评、编译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医师及防治科研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参考,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尤为适宜。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393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187/R

邮发代号: 62-165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80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228.00

杂志荣誉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 杂志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 主管单位: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3934
  • 国内刊号:51-1187/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2000年第1期文章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FGF的血管新生作用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预后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及其发达程度.侧支循环的存在可防御或减少心肌缺血或坏死.以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着重于血管内压及血流等物理因素.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伴随血管新生过程引人注目.本文以心脏组织中大量存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血管新生因子aFGF(acidicFibro......

    作者:王乐民;杨林;魏林;傅世英 刊期: 2000- 01

  • 急性肺栓塞的诊治进展

    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以血栓常见)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我国迄今尚无确切的肺栓塞流行病学资料.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肺栓塞的发病率很高,并具有很高的病死率.据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1]:美国每年新发肺栓塞患者约65万之多,其中直接导致5万人死亡,20余万患者死亡与肺栓塞有关;英国每年发生非致命性肺栓塞事件4万例,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约2万人;在心血管疾病中,静......

    作者:张建青;张远慧 刊期: 2000- 01

  • 门电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左室射血分数的评估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无创诊断心血管疾病上可谓独树一帜,与其它方法不同,核素心肌显像展示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演变,从而进行诊断与组织定征.近年来心肌灌注显像已经取得重大进步,包括新的99m锝(99mTc)标灌注示踪剂的发展,药物负荷试验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技术,以及评价心肌灌注功能和活力的定量、半定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门电路SPECT显像(GSPECT)代表了近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

    作者:童裕维;陈玉琼 刊期: 2000- 01

  • 变异型心绞痛的现代概念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angina;VA)也称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angina;VSA),它的本质是冠脉痉挛,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自主神经张力的异常改变和冠脉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是发病机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对冠脉痉挛的细胞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发病机理的阐明.1959年,Prinzmetal描述一种心绞痛,其特点是心绞痛发作在午夜或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段上移,认为可能的原因......

    作者:严子才;傅向阳 刊期: 2000- 01

  • 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PrimaryChylopericardium)系由于心包腔内乳糜液积聚所致,极为少见.由Hasebroek于1888年首先报道,他从1例死于气道狭窄而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心包腔内取出22.6ml液体进行分析,确定为乳糜液.1954年Groves和Effler首次报道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病例,此后病例报告日渐增多并受到重视.......

    作者:黄平;程佩萱 刊期: 2000- 01

  •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多发性大动脉炎、手术及放射性损伤等.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与脑中风密切相关,这类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目前除药物治疗外,临床还有外科手术和介入疗法.本文就后二者做一综述.......

    作者:赵铁强;田野;孟繁超 刊期: 2000- 01

  •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现代认识

    过去30年,心血管疾病(CVD)在发达国家已呈下降趋势,在1965~1990年间,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美国CVD相关的死亡率下降了约50%,日本下降了60%,西欧国家下降要少些,约20%~25%.总体而言,中风死亡率较冠心病(CHD)死亡率下降更明显,与此同时,CVD却日益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威胁.1990年,发达国家CVD造成的死亡数约为5.3百万,而发展中国家为8~9百万.中......

    作者:秦方;阮蕾;张廷杰 刊期: 2000- 01

  • 内皮功能障碍在心肌缺血发生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作者研究了23例病人(17男、6女,均龄40岁),有胸痛和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病人经全面临床检查,包括踏车试验、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并冠脉内注入乙酰胆碱(Ach)、静息及负荷试验时心肌断层闪烁扫描.本组不包括任何......

    作者:刘相星;苏哲坦 刊期: 2000- 01

  • 急性心肌梗死后局部交感神经支配修复率和心肌血流量

    急性透壁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外膜交感神经纤维受损,被认为在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作用.本研究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照相术(PET)技术,利用[18F]-6-荧光多巴胺和[13N]-氨分别测定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后从2周到6个月期间,梗死局部心肌血流量及交感神经支配修复.研究10例病人(男7,女3),平均年龄44岁(39~72岁),上述对象在进行PET前,首次出现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时间小于3周,均符合典......

    作者:易春涛;潘学武 刊期: 2000- 01

  •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围产期心肌病

    已报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改善急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患者的左室功能;但对围产期心肌病的疗效尚不清楚.作者回顾性对比分析了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围产期心肌病的效果.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均于产后6个月内发生NYHA2~4级心衰,左室射血分数<0.40,均在产后1年内住院.经全面检查,除外其它类型心脏病.作者将这些病人分为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和对照组.......

    作者:苏哲坦 刊期: 2000- 01